【疫下飲食】浸大教授教認證有機蔬菜 不受化學污染較健康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2/03/11 13:00

最後更新: 2022/09/07 22:34

分享:

分享:

位於元朗的三寶樹農莊便是獲得作物生產認證的農場,主要種植有機的青瓜、苦瓜、車厘茄等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在第五波疫情肆虐下,無論是在家工作或是居家抗疫,大眾親自下廚的機會多了,在挑選食材方面也多以健康為考慮。

身兼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和教授、以及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的黃煥忠表示:「有機蔬菜在健康方面是肯定的,至少不採用化學肥料和農藥。」

「不是街邊攤販隨便用牌子寫着『有機』就代表是有機,亦有些人覺得自家種,只用少許化肥或農藥,也自稱是有機,這是要看認證標誌才算數。」黃煥忠教授指,現時不同國家均有不同的有機標準。「一般來說,以有機蔬菜為例子,在種植時不用人工合成物質,即無化肥、農藥,在生產過程中顧及環境保護。」

香港暫時沒有有機產品方面的法例明文規定,但本地的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會為有機產品發出認證標誌,這也是得到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(IFOAM)認可的認證。

在烹調有機食材時,盡量少用化學調味料,以盡可能保有食物原有的營養。(iStock圖片)

沒化學物更健康

有機蔬菜之特別受歡迎,多是被認為比一般蔬菜來得有營養及健康,黃教授指現時科學上雖未有明確定論,但他強調食用有機蔬菜,一定比使用化學肥、農藥種植的蔬菜來得健康,至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有保證。「除了自身食得健康之餘,有機種植也可減低對環境的污染,令碳排放減少一半等。」

在挑選有機蔬菜時,有說長得不漂亮,如菜葉多蟲洞等,才是不採用化學農藥的表現,黃教授笑說這是十多年前的概念。「當時香港的農業剛轉型做有機耕種,種出來的產品不漂亮,但經過多年的悉心照顧,現時泥土靚得多,種出來的有機菜跟其他菜,看起來都差不多。」

香港暫時沒有法例監管有機產品,但可以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發出的認證標誌為參考。(iStock圖片)

在監控下種植的有機蔬菜,予人較為天然乾淨之感,有些人會誤以為簡單洗淨便可直接食用,黃教授提醒,有機蔬菜在進食前必須徹底洗淨和煮熟。「若採用質素一般的有機肥料來種植,有可能令泥土帶有病菌,因此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會特地提醒農夫,在收割前不要施肥,免得有機蔬菜沾染大腸桿菌。」

純天然並非有機

坊間的蔬菜很多時會跟「純天然」、「無公害」等字眼扯上關係,黃教授說:「純天然不等於有機,可能是野外天然生長,真的是天生天養全天然,有可能是有機,但在運送過程中,亦有機會加了化學物來保鮮,這已經不能算是有機。」他指「無公害食品」、「綠色食品」則是中國才有的認證,強調無採用超量農藥,如重金屬、化學物質等,就是有監管的常規菜。

本地經認證之有機作物,由下種、施肥到收割銷售,都需符合嚴格的標準要求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至於早幾年漸漸流行的水耕菜,並不等於是有機菜。黃教授說:「嚴格來說,水耕菜要看產地的運作,如日本或外國的具規模水耕菜場,真的在環控無菌狀態下種植,完全可以即摘即食。香港就很隨意搭一個棚,就進行水耕菜種植,當中不排除有採用農藥。」

挑選了有機食材後,黃教授建議在烹飪方面也盡量少用化學調味料,才能盡可能保有食物原有的營養。「根據美國農業部(USDA)的標準,每道菜式的有機食材要超過95%,才能稱之為有機,事實上很少餐廳可以做到。」

如今疫情下,倒不如自行烹調更實際,如菜可用烚的方式,加少許鹽,或是天然海鹽作調味,記得要避免加入蠔油,因當中含有不少味精。若是炒菜的話,可用有機的橄欖油;至於沙律的話,不妨以檸檬汁作調味。

本地的有機產品,可向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申請有機認證,通過後便可在產品包裝貼上有機認證標籤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有機零食不一定健康

除此之外,在坊間亦見有不少標榜有機的零食,如朱古力、穀物棒等。黃教授說:「即使名為『有機』朱古力,很可能是單純指用有機的可可豆為材料,並不是指全部原材料,或整個生產流程都符合有機的標準,記得要具有機認證才是真正的有機。」

事實上,有機零食不一定等於健康,黃教授強調:「不是原材料不健康,而是配方問題,在挑選時要留意食物營養標籤,如糖、脂肪等比例。」在商業社會下,「有機」二字很多時都淪為吸引消費者的行銷手法之一,大眾在挑選有機食品時需小心分辨。

記者:劉妙賢